【MACHI清談】中港融合的陰謀論!(第二節)#中港融合#中港矛盾#香港#中國#經濟#社會#政治#香港經濟#港元#人民幣#支付系統#大數據#信用評分#科創板

第二節:今日希望以一些生活例子,同各位網友討論一下中港融合的陰謀論!

【MACHI清談】中港融合的陰謀論!(第一節): https://youtu.be/LCgZ90c_Nqs

#中港融合#中港矛盾#香港#中國#經濟#社會#政治#香港經濟#港元#人民幣#支付系統#大數據#信用評分#信用評分系統

==========

*大灣區中港融合「做大個餅」 香港小市民有得分?

今年的「兩會」,大灣區成為熱點議題。因為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》出台,透過九個城市及兩個特區合作互補,推動國家經濟發展,實行「做大個餅」。不過觀乎大灣區由數年前開始醞釀,到現時的起動階段,給反應的都是政商界為主,在香港民間反應不算熱烈,有部分團體更抱持懷疑甚至抗拒態度。
在此,不能簡單化地怪責有人刻意抗拒中港融合,背後是一個相當現實的問題:參照過往經驗,許多涉及中港融合藍圖,雖然對整體經濟有利,但一般普羅大眾非但無法受惠,反而是受影響的一群,例如普羅大眾今日一想起自由行,只會聯想全港各區都被逼爆,民生大受影響。

而今次規劃綱要,對於如何「落地」令小市民都能有所得益,亦未有深入探討。如果不妥善處理此問題,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有機會「好事變壞事」,演變成另一波社會甚至中港政治矛盾的源頭。

沙士後經濟低迷 CEPA促進兩地經貿往來

中港融合的概念,由回歸初期討論珠三角合作時已經開始提及。到2003年沙士一役過後,香港經濟百廢待興,港府與中央簽訂《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》(CEPA),鼓勵兩地資金、經貿、人民、專業人士往來互通,被視為近年中港融合的重要里程碑。

但一系列「惠港政策」有多少人能受惠,卻成為升斗小市民心中的一個疑問,甚至成為近年中港矛盾的爆發點。最明顯的例子,是在2003年開放的港澳個人遊(自由行),當時中央針對本港沙士過後持續不振的消費市道,透過放寬內地旅客來港刺激香港經濟。

兩地融合「做大個餅」 普羅大眾實質獲益成疑

從數字上看,自由行對本港整體經濟表現的幫助確實相當明顯,2002年訪港旅客共1,660萬人次,其中41.2%來自內地;到2018年,旅客達破紀錄的6,500萬人次,其中78.3%來自內地。在2003年,與入境旅遊相關的總消費僅約700億,但近幾年一直穩定維持約3,000億水平,與自由行旅客關係明顯。

不過這些經濟成果背後的代價,卻是市民的基本日常生活受到影響。例如大批水貨客湧至本港購買日用品,連嬰幼兒配方奶粉也一度被搶購一空,導致港府被迫實施「限奶令」;各區不少行人道擠滿旅客和水貨客,做遊客生意的藥房金舖滿街,平民化的食店、商店不敵被搶高的租金,接連倒閉,大大影響小市民生活。

尤有甚者,在2012年或之前,大批內地孕婦利用自由行政策漏洞,在臨分娩前來港衝急症室,希望子女出生後獲得香港身分證,以得到香港的福利,造成雙非(父母均非港人)問題。除每年誕下數以萬計雙非嬰兒,亦影響到本地孕婦使用醫療服務,而大批雙非兒童未來如何融入香港社會,成為香港的珍貴人力資源而非單純的福利負擔、政府至今仍未交出妥善答案。

商家賺大錢 小市民生活受衝擊

多年來,政府官員在立法會已被多次問及,如何平衡旅客帶來的經濟增長與對社區造成的影響,答案大多都是「政府明白市民的關注」、「會做好配套」之類,最經典的答案,莫過於在2014年時任商經局局長的蘇錦樑,當時他被問到對有自由行小童在旺角街頭便溺的事件,他指香港人應該「包容」,激起民間怒火。事至今日,對於如何紓解旅客激增對民生的影響,政府落實的具體措施不多。

同類問題,其實年復年地重演,再數近期一點,去年10月開通的港珠澳大橋,確實是國家級大工程、增強中港兩地的人員流通、便利內地旅客穿梭港澳兩地。但與此同時,大批內地旅客在周末經大橋直入東涌市區,對區內居民生活構成明顯影響,部分內地團未有安排本港「地接社」接待,但政府連這些內地團是否違法,答案也前後不一。旅客塞爆街道和商場、坐滿餐廳,當區居民連出門都難,引發團體上街抗議旅客過多。

另一個顯著受到中港融合影響的,就是本港樓市。在CEPA簽訂後,香港和內地的人員、資金往來增加,漸多內地人投資香港樓市,初時確實有助香港樓市從谷底反彈,但情況後來漸趨失控。

2008年金融海嘯後,中央「放水」刺激經濟,其中一個影響,是導致大量北水流入香港樓市,投資需求激化供求矛盾,再加上歐美量化寬鬆印銀紙、超低息等環境,令香港樓價猛飆,脫離市民負擔能力。所以自該段時期開始,經常有大批內地人「一車又一車」湧港睇樓買樓,被指是本港樓價被扯高的一大主因,引發不少港人對內地人更加不滿。

最具「標誌性」的例子,莫如2010年底開售的大圍樓盤名城。當時發展商長實以其位置在「香港正中心」、如同「天安門」作招徠,吸引內地買家,更設「投資移民專櫃」接待內地客,令部分市民覺得本港的住宅物業,根本不是服務香港人。青年人安居無望,自然感到更加憤怒,甚至催生激進的主張。

只談「國家大政」顯離地 直接衝擊民生最現實

所以必須思考的問題是,中港融合或許從整體上有利本港經濟,但普羅大眾實際關注的是,從中港融合之中到底可得到什麼?

對於一般小市民來說,他們未必懂得什麼國家大政策,他們見到的,只是中港融合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。有內地旅客曾聲稱「要不是中央政府照顧你們,香港就完蛋了」。但對於普羅市民來說,其實他們的生活已幾乎「完蛋」了,被逼爆的街道、日益飆升的物價、無法負擔的樓價破壞了。中港融合帶來的利益,受惠的都是大業主、大財團,但負面民生影響往往要普羅百姓去承受。

其實大部分市民不要求大富大貴,只要求安居樂業,也樂意支持國家經濟發展。可是,近十多年的中港融合,香港確實出現了這麼一個「平行時空」:商界得益最多,市民大眾卻是受苦多於受惠。試問在這種情況下,小市民怎可能心甘情願支持進一步中港融合?

「二次分配」減緩民生影響 特區政府交白卷

基於以上背景,特區政府有個非常重要的角色,就是做好「二次分配」。因為經濟發展過程中,總有一些人早著先機,貧富有差距是一個常態,政府的責任正好是利用經濟增長帶來的更多稅收等資源,推行更多惠澤大眾的民生的措施,以及盡可能補償受影響人士。

例如當樓價脫離市民負擔能力,政府理應加快開拓土地,興建更多公營房屋,紓緩中低層市民蝸居之困;又例如,去年入境旅客人次再破紀錄,旅遊等相關行業顯著受惠,但政府又如何補償受影響最深的社區?

無可否認,從宏觀層面來看,中港融合確為香港帶來好處,但從微觀層面,中港融合的民生代價,卻要普羅大眾分擔,也是事實。在這種現實環境下,部分市民難免會對中港融合產生反感,好事變壞事,發展到極端甚至會演化成政治矛盾,正如本土派以至獨派,正正是因中港矛盾愈趨尖銳,乘著反水貨等社會運動「起家」。

粵港澳大灣區九市二特區合作,若果成功必定對於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裨益,也有利香港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,但顧及民生同樣重要。特首林鄭月娥說,香港在大灣區發展上是「蘇州過後無艇搭」,但過去的經驗卻告訴香港小市民,能夠搭船成功上岸的人只是少數,而他們的得益往往亦帶來小市民的痛楚。大灣區作為國家重點政策,中央如何在監督香港一起「做餅」的同時,也責成港府要懂得「分餅」,在經濟升級的同時,在諸如房屋、醫療、退休保障等惠及普羅大眾,著實不得不察。

Source: https://www.hk01.com/%E7%A4%BE%E6%9C%83%E6%96%B0%E8%81%9E/297973/%E6%94%BF%E7%AD%96%E5%88%86%E6%9E%90-%E5%A4%A7%E7%81%A3%E5%8D%80%E4%B8%AD%E6%B8%AF%E8%9E%8D%E5%90%88-%E5%81%9A%E5%A4%A7%E5%80%8B%E9%A4%85-%E9%A6%99%E6%B8%AF%E5%B0%8F%E5%B8%82%E6%B0%91%E6%9C%89%E5%BE%97%E5%88%86

*政府:政總外閉路電視無使用自動化人臉識別技術

有報道指金鐘政府總部及添馬公園一帶,部分閉路電視屬內地品牌「海康威視」,懷疑具備多種智能追蹤功能,用作人臉偵測功能。政府發言人表示,政府總部早前進行工程,維修在7月1日被毁壞的保安設施(包括閉路電視)。有關維修工程是根據既定程序進行。有關閉路電視設施並無使用自動化人臉識別技術,亦無內置或外加收音的功能。

政府發言人指,至於人面偵測功能,則屬閉路電視設施一般會具備的功能,但有關閉路電視設施未有運用該功能。

==========

❣️如果各位希望支持我地,鼓勵我地定期出片分享,可以點撃下面連結贊助:
https://paypal.me/1MxM

❣️如果鍾意呢條片,請你地分享比朋友,同埋記得比個Like同埋訂閲我地嘅頻道啦!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user/matchll/example?sub_confirmation=1

家の犬神と猫帝專頁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UchinoInutoNeko/
MxM 日常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xM-%E6%97%A5%E5%B8%B8-1041584709381404/

You may also like...

6 Responses

  1. hkrainman says:

    Why is it a conspiracy? It’s not, I already told you previously. Hong Kong is a post industrial region with same blue print as New York and London. Do you know there used to be a “Port of London” and “Port New York”?  The answer is the country’s Domestic market is your only future. I am not trying to be rude, but you are showing you lack tru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oncept.

  2. Chimui Kuk says:

    疑心病论

  3. Rita says:

    明知政府腐败,貪官多,還幫説好,不能為錢,出買人性

  4. Joseph Ip says:

    人生存目的為經濟?

  5. 0101 1010 says:

    全港人拒絕租房
    即可解決香港所有問題

  6. Elsie Ip says:

    大陸人的薪金係未你講咁高 你有冇見到惠州 前海 咁不如你返大陸!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